0593-3309388

logo2.png

logo1.png

logo3.png

中文
县情概况 全域旅游
当前位置 : 首页 > 走进屏南 > 全域旅游
龙潭里
四坪村
北墘村
芳院村
棠口村
漈头村
漈下村
郑山村
郑山村
郑山村
郑山村,宁德市屏南县双溪镇下辖村。2021年11月,被福建省爱卫办列入“福建省卫生村”拟命名公示名单。郑山村位于双溪镇东北部,地处屏南、周宁、政和三县交界处,距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全村共有162户,728人,其中劳动力340人,山地面积11498亩,水田580亩,旱地254亩。着重发展毛竹、花菇、毛木耳和养殖业。我村现有村部综合楼,现已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村容干净整洁、乡风朴实、文明。郑山村与后峭村、前洋村、宜洋村、下七房村、岩后村、上七房村、章岭村、峭顶村、北村村、双溪社区、山头村、乾源村、高安村、前溪村相邻。历史沿革:1950年属双溪区郑山乡。1958年为双溪公社郑山大队。1984年改双溪乡郑山村委会。1986年改为镇建制,为双溪镇郑山村委会,地名沿用至今。
漈下村
漈下村
漈下村,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下辖村,地处屏南县西南部、龙漈溪畔。人口全村455户1411人,18个村民小组,党员49人,下辖洋头仔自然村。荣誉称号   先后被评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涉台古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福建省首批特色文化文物示范村、福建省生态村、宁德市乡村文化振兴试点村、国家级3A级景区、宁德市“四下基层”实践基地。历史文化   村庄呈“臼”字分布,拥有大批文化文物资源。其中,聚宝桥、飞来庙、龙漈仙宫等8处(漈下建筑群)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氏宗祠、甘家大厝、毛主席语录楼、上下碓房、传统建筑群,凌云寺、合璧堂、甘氏先祖古墓等县级文物点和重要文化载体。这些文化文物资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赓续着“居官廉慎、尽心报国、勿坠家声”的甘氏家风家训,传递着红色革命文化,成为村里的公共空间,接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漈头村
漈头村
   漈头村是福建省屏南县棠口镇下辖行政村,位于屏南县城关以东省道303沿线4.5公里处。漈头村肇基于唐朝僖宗皇帝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屏南自清代建县以来“四大书乡”的领衔之地,曾有“屏南好漈头”之美誉。漈头村总面积3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000余人(含城关蝙蝠岭),本村常住人口500余人,海内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1000多人,是屏南县内较大建制村之一。   漈头村的科举、民俗、戏剧、武术、饮食等地方文化以及地方历史文化古迹在屏南及闽东北部分县市都颇负盛名,曾享有屏南四大书乡之首的美誉。明清两代科举人士达200余人,人才辈出,其中有参与编修明《永乐大典》的黄童,有深受林则徐关注的“叔侄两进士”张方矩、张正元,有编纂《国音宝典》的同盟会会员张赞等。这里还被誉为“戏剧之乡”,屏南七种地方戏有四种都发祥于此。同时漈头的武术文化亦源远流长,早在两百多年前,逃难而来的泉州少林寺铁头和尚(陈云齐)就隐居在村北慈音寺并在此传授武术,因此有“漈头武术甲闽北”之说,代代相传,保留着习武的优良传统。历史文化   这是个人才辈出之地,仅明清两朝,便有科举人士200多人,参与编撰明朝《永乐大典》的黄童,颇受林则徐关注的“叔侄两进士”,被推宠树榜的“父子三贡生”书香门第等等。而今,书乡崇尚读书之风更甚,“一门双博士”等令人津津乐道的家门幸事层出不穷,漈头依然是屏南的“好漈头”。这是个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乡村。古时,曾是建宁府通往福宁府、福州府等地的交通要道,是海陆往来的中点,因此,辉煌的历史为漈头留下了许许多人文元素,并很好地保存下来。如今,走进村内,历史遗迹、遗物随处可见。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庙,古墓群、古龙井、古楹联、古牌匾……无不古香古色,古意盎然,令人顿生时光倒流之感。看那数十方刻着“文魁”、“武魁”、“夫妻同百龄”等内容的形形色色的古牌匾,你想,作为漈头人怎不为此感到自豪?看那在清代不足百年的时间里就树起的十多座节孝坊,你想,作为今人怎不为此感慨良多?  其实,漈头村留给人们可值一赏的又何止这些!随便一座古厝,随便一段古墙,随便一条古巷,都充满着穿越历史的质感,若是经村中老者讲解,那这里的故事就会如穿村而过的那条鲤鱼溪里的水,源源不绝,令人情不自禁地发出幽古之喟叹。漈头是开放的。历史上的交通要冲地位,使它很自然地接纳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甚至是基督教文化。现今的漈头人也不封闭,只要你感兴趣,走进哪家看文物,主人定会面带从容笑意,搬出一样样被他们视为“传家宝”的东西,满足你的欲望,还会为你讲解,这与自古根深蒂固的农人意识有多大的差异呀!   该村举办的民俗文化节,漈头人就表演了传统武术、戏曲等看家技艺,展示了古牌匾、古梧桐树楹联等古物,他们那种毫不遮隐的开放意识,给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荣誉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
芳院村
芳院村
  芳院村,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路下乡下辖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芳院村是市级文明村,也是华侨重点村、革命老区基点村,1100多名华侨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  芳院村系宁德市屏南县路下乡第二大行政村,全村总户数359户。总人口1459人,位于屏南县西部,在秀丽高耸的牛背峰下,东与五溪村接壤,距县城40公里,西与三万里村交界,南邻长桥镇里坪至长桥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北连建瓯市东游镇六洋村,至建瓯市政府所在地80公里。村土地面积3.4平方公里,辖2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有独特的芳院村八景:1、双水夹田;2、一镜圆池;3、东岭松峰4、西园竹翠;5、棋盘当道;6、马道环乡;7、虎头丫壮;8、牛背峰高。芳院村始祖穆山公于1347年自古田三十都唐宦村迁居福建省屏南县恩惠乡横屋里二十五都四保方圆村(即屏南县路下乡芳院村),定居芳院村繁衍至今有659年。芳院村现留有村前拓主殿;五溪湾虎头岔;五显大帝殿;村之北番橰;五溪石桥,七溪桥,五溪湾“女有七仙”石碑坊,建于清代,至今保存完好,于2006年6月,被屏南县政府列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宗祠:上代建有宗祠一座,门外沟圳从右至左,路分左右,街尾有棋盘石一块;村水尾有鱼池一口。从古至今,村有四条大路东通屏城方邑,西到北礁及田、北通建瓯,南行古田、福州。有特色的义佳山自然村书纸制作。所获荣誉  2021年11月,被福建省爱卫办列入“福建省卫生村”拟命名公示名单。  
四坪村
四坪村
‌宁德屏南四坪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是一个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四坪村地处九峰山山下,距离屏南县城约32公里,东与代溪镇长宦村交界,南与忠洋村毗邻,西与龙潭村交界,北与熙岭村相邻。‌四坪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着游客。村内的古民居依山而建,青石铺路、叠石流水,古韵悠悠,黄墙黛瓦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此外,四坪村盛产无核柿,每到柿子成熟的季节,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近年来,四坪村抓住文创产业发展的契机,引入了啤酒屋、音乐酒吧、咖啡屋、民宿等新业态,还发展了小毛驴四坪农园、爱故乡驿站、大树学堂、星空营地等新产业,获得了县级文明村、宁德市金牌旅游村等荣誉称号,并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选定为“乡村振兴观察点”。四坪村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创基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不断发展的文创产业使其成为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热门目的地。
北墘村
北墘村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下辖村北墘村位于屏南县代溪镇东南部,村落面积28平方公里。基本村情现全村共609户2290人,从事老酒酿造农户占全村农户99%,村落传统格局保持完整,传统建筑中大部分是古民居,同时种类丰富,有祠堂、庙宇、门楼、炮楼、歇亭、水碓房和廊桥等。2014北墘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获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称号。2016年以来,北墘村成功举办了三届黄酒文化节,活动举办时期,福建新闻频道、海博TV等栏目都在北墘村开展直播活动,央视也转播了黄酒文化节的黄酒开酿祈福仪式。2019年北墘黄酒文化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随着2019年7月代溪至虎贝二级路及后忠线的通车,北墘至宁德蕉城区自驾车程为1个小时,至福州荆溪高速口自驾车程为2个小时,至屏南甘棠高速口自驾车程为半个小时,至福州长乐机场自驾车程为2.5小时,至古田动车站自驾车程为1个小时。教育事业村内有一个中心小学,村里乡贤集资创建了北墘奖教助学基金会,助力村内教育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村内拥有两个卫生所。历史文化村落传统格局保持完整,传统建筑约占85%,均为土木结构。传统建筑中是大部分是古民居,同时种类丰富,有祠堂、庙宇、门楼、炮楼、歇亭、水碓房和廊桥等。地方特产闽派黄酒的代表。2018年北墘村酿酒产量已达近千吨,全村共609户2290人,从事老酒酿造农户占全村农户大多数,已有多家规模较大的酒企或专业合作社,其余以手工家庭作坊为主。进入市场的品牌有珑泉古酿、一口香、洞沉红等。风景名胜境内有佛仔厝、郑公桥等人文景观。所获荣誉2020年11月,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2019年12月26日,入选2019年度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名单(黄酒)。 2022年11月,被评为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棠口村
棠口村
屏南县棠口镇棠口村,始建于宋庆元初年(1195年),迄今已有810多年的历史。屏南建县以来系全县文化、商业活动的中心。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文化遗存古迹,具有浓厚的古文化积淀,其中有古建筑文化、科举文化、戏剧文化和革命遗址等古文化内涵之村。摄影:寿鹏地理位置棠口村位于屏南中部,省道安嵩线从村西穿过,东临白洋溪、南距屏南城关仅6.5公里,西望白溪各村,北往国家级自然风景区“白水洋”。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无限优美。历史沿革棠口村原属古田二十八都五保管辖,清雍正13年(1753年)二月屏南建县以后,为屏南县三都之辖,民国三年(1914年)废都制,全县划为三个区,棠口属南一区驻地,1937年全县划为3个区署。棠口为第一区署驻地。1940年全县设12个乡镇,棠口为棠口镇公署驻地,1944年全县12个乡镇整编为8个乡镇,棠口属棠际乡驻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县划为三个区,棠口为第一区驻地,1951年全县调整为4个区,棠口为第三个区驻地。1952年全县划为6个区,3个镇,55个乡,棠口仍是三区驻地。1955年三区改为棠口区公所,启用新印章。1958年全县改组为五个人民公社,棠口为先锋人民公社驻地,1961年全县划为11个人民公社,棠口为棠口人民公社的驻地,1984年全县成立镇乡人民政府,至今为棠口乡人民政府驻地。2018年1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屏南县棠口乡撤乡设镇的批复,经研究,同意屏南县撤销棠口乡,设立棠口镇,以原棠口乡的行政区域为棠口镇的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自然条件岭下溪和白溪于棠口村前交汇成棠溪。水碧潭深,曾有“涧水狂狂扑面来,两溪交泻自潆洄”的写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秋爽夏凉,年平均气温15.5℃,气候适宜万物生长。村镇规模棠口村是棠口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共有32个村民小组,912户,4520人口。境内设有棠口中学、棠口学区、乡卫生院、公安派出所、林业站、广电站、农资供销、社会联动网等十几个服务单位,职工家属达500多人。近年来完成了村道辅设、电网改造、自来水等三大工程,以及“坡丘桥”和“犁潭桥”的改建工程。人物风情棠口村人才荟萃,素有一村四举人之称,还有雕刻艺术和木偶戏艺术曾名驰各地清乾隆三年开县举人周大训。乾隆五十七年举人周大俊,嘉庆二十四年解元周坊。光绪二十三年武举人周典徽以及周天麟,周永熊、周尚黼、周大权、周尚藻、周珠联、周钟望、周子岐等贡生22人,生员98人。清末民国初的“中国同盟会”会员,周箕畴,木偶艺人周郑宝,雕刻大师危大佑,民间画师周其洪和近代博士周真平、高级工程师周化群、周荣良、周爱花、周翠英等40多人都颇有名气。名胜古迹棠口村的名胜古迹居全县之首,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乘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八角亭”、“祥峰寺”、“新四军三支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和闽屏游击队作战指挥部“林公殿”、“新四军三支六团团部旧址”、“姑娘厝”,建于清乾隆十九年的“夫人宫”、“三圣夫人殿”以及建于清末的屏南最早的西医“潘美顾医院”旧址和“淑华女子学校”的旧址,至今保存完好。1、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旧址位于棠口村龙辰岗上。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两层瓯洲式的楼房。1986年8月叶飞副委员长视察闽东时还为“姑娘厝”题写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旧址”的光辉历史文献。2、潘美顾医院旧址潘美顾医院: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位于棠口村的龙身岗,占地面积为3.1亩,建筑面积1192平方米,原有门房、太平房、膳厅、厕所、柴房等配套建筑。内有个宽广的操场,四周绿树成荫,环境清幽,空气清新宜人,医院的主体建筑和周围环境布局具有典型的欧洲风格。基督教教会在屏南创办的第一个西医院,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潘美顾医院设置有内科、外科、手术室、检验室、门诊、妇产房、太平间、门房等。铁架病床60多张,护士10多人,医生3人。第一任是潘美顾医生,第二任是邴淑惠医生,第三任是徐则舒医生。当时有邻县的建瓯、政和、周宁、古田等靠近屏南的一些村庄都有病人前来就诊。3、淑华女子学校旧址淑华女学校:位于棠口村的龙身岗上,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由中华圣公会创办,这是依靠外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学校建制有幼儿园、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中三年,当时只办到高小,只收女生,采用寄宿制,当年学生五十六人,教徒子女占多数,四个月为一学期,每天上八节课,设有“圣经祈祷文、英语、国文、算学、历史、地理、图画、唱歌和体育等学科”。民国十四年(1925年)春,中华圣公会在淑华小学的基础上又创办华女子初级中学,她为屏南最早的中等学校。自然景观1、“天然游泳湖”位于棠口乡北面的两溪交汇处。于九十年代初期建成。面积达60多亩,水碧波清,鸟飞鱼游,是人们游泳垂钓,休闲观光的好景点。2、“犁潭水库”(旺坑电站水库)上游从棠口村水尾“溪东”起至安溪村的“炉坪”,其面积近千亩,沿途山清水秀,山花灿烂,可供人们游艇观光,休闲钓鱼的水上旅游的景点。3、“镜湖”位于棠口村祠堂面前,面积有二亩之多,每逢春涨迷漫,湖水泛溢,原有神鲤数百头,随波飞腾云雾间,水退仍归湖中,内有双井,水色澄洁,或浊一井,其一必兼二井之用。外有一涧称“九曲溪”傍湖而流,下游有一小潭,中隐红石一方,称为“石印”,相传此印若现,村里必中科名。4、“林公岗”位于棠口村东西,海拔虽只900米高,但蹬峰顶可望白溪、里凤林等几十个村庄。设有“忠平王林公”碑座,数百亩之内,松竹常青,茶果花香,东南方靠“炉坪水库”可望上下两湖全景。是个清风明月的乘凉景点。曾经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文化活动棠口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一至十五日迎三圣奶、陈大奶和闹元霄的舞龙狮迎神活动,请戏班演戏五七天庆贺,村民自制“香龙”、“布龙”、“青狮”、“花灯”在锣鼓乐的伴奏下,每晚游遍各街各巷,十五日晚上游过大街小巷后,便进入婚喜、寿庆家庆贺,要唱诗讲好话,所到人家鞭炮迎送,并以糖茶、美酒、果品招待,并送给红包。每年农历六月十五为半年节,于祥峰寺做道场三天,十五夜村众提火把、随和尚道士到全村各路口为孤魂野鬼施舍斋馒、袊衣瞑财,深夜时厝桥下举行“放蒙生”,又称“放水灯”,祈求合乡平安。棠口位于屏南县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760m,年降水量1770mm,年雨日136天左右,雨量充沛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甘薯为辅,经济作物以香菇、茶叶为主,水果为辅。 该村土地总面积27317.1亩,耕地面积3676.3亩,园地面积2033.1亩,林地面积17657.7亩,城镇村工矿面积624.2亩,交通用地面积197亩,水域面积936.2亩,未利用土地面积2192.6亩,境内主要河流为棠口溪、自西北流向东南,与南部的自西向东流的金造溪在单条桥汇合流入霍童溪,两河流水面积共计2510.3亩,水能资源丰富;棠口村主要气象灾害是洪水和滑坡。年未实有耕地面积4357亩,其中水田3927亩,旱田2555亩,农作物播种面积6216亩,粮食播种面积5676亩,粮食总产量2078.8吨,茶叶面积927亩,茶叶产量38吨。全村村民共开发非3000多亩种植油奈、板栗、柿子、桃等多种水果。现种茶4000多亩。植树造林和、育竹2000多亩。全村500多户群众种植香菇400万筒。 棠口村主要发展茶叶的加工,与处理。千乘桥位于棠口村水尾。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秀才周大权等人再次募建。南北走向,全长62.7米,宽4.9米,桥面距水面高度9.7米。东有石阶40级,西有15级。一墩二孔,墩呈船形,为花岗岩石砌筑,墩尖端雕刻为鸡头形状。每孔跨度27.5米。桥屋有24间99柱,悬山飞檐翘角顶,桥中设神龛,祀五显灵官大帝。两边有条板椅,供行人憩息。两旁尚存档风板,以御风雨侵袭。建桥主绳宁邑张成德、张成来,副绳宁邑何开发、何奶兴;石匠宁邑张成送。距桥十米处有清乾隆四年(1739)的石坊一座及八角亭、林公庙、祥峰寺和两口龙井,附近还树有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千乘桥若长虹卧波,雄伟秀丽,桥志铭中“架木凌空,上拟虹横百尺;临渊累石,下同鼎峙千秋”之句是该桥的最好写照。桥南端有四通碑记,其中三通记载着捐款人姓名与金额,一通为周大权撰写的千乘桥记。碑文云:周制徒杠舆梁成,岁不废修,今阙不讲者,赖磐石之坚,一构动经数百载也。棠溪有桥,颜曰千乘,双峰其对峙也,双涧其汇流也。虽居僻壤,而北抵县城,南通省郡,实往来之通衢。自宋以来,重建已三次矣,迨嘉庆十四年,两河伯争长,又荡然无存。行人病涉,时以小艇济之桥也,而变为渡焉。特是羲驭西沉,谁作渔郎之唤;鸭头春涨,那为舟子之招。缅彼征人,其自涯而返者,来易更仆数也。爰与诸同人募金再造,于嘉庆二十五年仲冬下浣,重协力重兴。临渊累石,下同鼎峙千秋;架木凌空,上拟云横百尺。自此乘驷长卿、骑驴高客以及农工商贾,咸不必于棠溪岸上复须一苇之杭,是禳往熙来,依然有千乘桥济厥巨川也。落成后倚栏凭眺,爰穷源竟委而历志之云。棠口中学棠口中学系屏南县农村初级中学,地处屏南县历史文化名村棠口村,学校历史文化悠久,其前身为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的淑华女子学校,这所学校由中华圣公会创办,这是依靠外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学校建制有幼儿园、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中三年,当时只办到高小,只收女生,采用寄宿制,当年学生五十六人,教徒子女占多数,四个月为一学期,每天上八节课,设有“圣经祈祷文、英语、国文、算学、历史、地理、图画、唱歌和体育等学科”,其办学水平和教学条件在当时的闽东山区首屈一举,民国十四年(1925年)春,中华圣公会在淑华小学的基础上又创办华女子初级中学,她为屏南最早的中等学校。棠口中学坐落于棠口村美丽的新厝龙身岗,周围三面环山,绿树成荫,校园环境良好,空气质量新鲜,是个教书育人的理想之境。全校操场建筑山林等占地面积100亩左右,系我县各类学校自有土地占地面积最大的一所学校,学校广场中央屹立着两座磅礴雄伟的建筑<教学楼和综合楼>,它是棠口村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远处高山遥遥相望,雄姿潇洒。学校总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左右。设有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新旧两栋,四层式的教学楼,七层建筑综合办公楼,还有刚建设投入使用的新学生食堂等各类教学设施,它为寄宿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优势便利,近几年来学校对学生学习生活纪律及学校设施条件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略有良好改变,2006年以来我校的学生毕业中考成绩及重点高中录取率等成绩这几年一直有所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棠口中学创办多年来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人才,历届优秀毕业生争锋相助于母校的所有,形式上弥补母校的各类空缺。该校曾创办过几届的高中教学班,办学成效得到过认可,现为农村完全中学。该校常年在校生约700-900人左右,进入21世纪以来因为整体的政策所变,学生整体水准欠佳,这也给棠中的老师们提供了极大的挑战机遇,相信棠口中学的老师们一定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学校常年在校教工76人左右,有11名为高级职称教师,该校教师团队为学校教书育人及培养人才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他们为棠口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龙潭古村
龙潭古村
龙潭村,隶属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位于屏南县东部。龙潭村系宁德市 屏南县 熙岭乡的第三大行政村,位于屏南县东部,东与四坪村和代溪镇忠洋村接壤,距代溪镇10公里,西与古田县吉巷乡水竹洋村接壤,距天湖顶湿地12公里,南与圪头村接壤,距古田鹤塘镇16公里,北与三峰村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人口一千余人,340户人家,辖3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龙潭村旧属古田县管辖,旧称福建省福州府古田县青田乡移峰里三十都四保西溪境龙潭里村(今熙岭乡龙潭村)。龙潭陈氏妈祖颖川郡陈善公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宁德陈山下(现东山村)迁入。当时龙潭村有傅、杨、高、叶、周、韦等姓氏。傅姓败落陈善与子陈财,照顾村人傅江、傅海暮年生活,并安葬之,继承了傅姓产业。杨姓、高姓、周姓等纷纷败落瓦解。韦姓迁往三峰村。2020年8月26日,龙潭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历史人文龙潭“四平戏 ”:陈氏第五世陈马朝公妈学“四平腔”,马朝之子陈志显、陈志现兄弟精通“四平戏”始演戏酬神。至清初陈姓兴盛,开始自筹戏班。清乾隆间陈姓戏班被邀到周边及外乡演出,而且备办戏衣、锣鼓乐器等行头。于是打出班名“开祥云”,并到临县古田、宁德演出。据乾隆十七年(1752年)沈宗良增修的《屏南县志》记载:“元旦,拜祖先尊长,鸣锣放鞭炮,十一、十二起,县民演剧庆赞”。又据乾隆五年(1740年)任知县沈钟修纂的《屏南县志》载:“山头奶宫,在城东门外东山上,昔有孝女为父讼冤至此殁焉,或云神戴姓,邑人于六月初一演剧庆赞”。至此,龙潭“四平戏”戏班正式走向民间。到了清嘉庆至道光、咸丰年间,龙潭村人又陆续组建“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等“四平戏”戏班。清咸丰年间贡生黄正绅,因慕龙潭“四平戏”,特地携儿从旧城所在地双溪镇,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来到龙潭村看戏,并留下一首《龙潭村观剧赠陈陶川茂才》诗:“到门溪水响潺潺,一榻全收四面山。佳景乍经当驻足,帮人相见况开颜。欢筵鸡黍叨元伯,舞榭钗裙讶小蛮。喜得从行二三子,归途也学唱刀环”。可见“四平戏”唱腔、表演是很有特色而引人入胜的。“四平戏”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原来的精华。“四平戏”这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受到国家的重视,并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交通状况2018年,12公里长、6.5米宽、按4级公路标准建设的熙岭龙潭出村路正式通车,龙潭村至熙岭乡的路程缩短至12分钟,龙潭村开始大力发展文创旅游产业,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如今,龙潭村距屏古高速连接线浙洋高速出入口仅25公里,车程仅需30分钟;至屏南县城只需40分钟车程,至宁德市、福州市仅需1.5小时车程,旅游观光十分便捷。建筑景观龙潭村四面环山,一条小溪从村中流过,溪水清澈见底,横跨溪面七座石,村尾最古老石拱桥大约建于明代,清代间在桥面又建了桥厝,整桥雄伟壮观。溪中分别耸立三墩天然巨石,景色优美,正是“颖水三墩驻,西溪七拱桥”。村庄民居沿着小溪建筑南北对照。熙圪公路跨越小溪通过村庄中心,是村庄最繁华地带。物产经济“龙潭酒”是龙潭特产,用清爽小溪泉和本地土产的优质糯米结合古老技术酿造而成的黄酒,味道浓烈甘甜爽口,受到本地区和外省人士的喜爱,供不应求。所获荣誉2020年8月26日,龙潭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2021年9月,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表彰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2021年11月,入选首批“清新福建·气候福地”气候康养福地名单。2021年11月30日,被拟命名为“福建省卫生村”。2023年3月,入选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COPYRIGHT ©2024 YYX.COM.CN  屏南圣阳鸳鸯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屏南县国宝路223号白水洋旅游集团办公大楼 

游客服务热线:0593-3309388

备案号:闽ICP备11012689号-1

官方微信购票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