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3-3309388

logo2.png

logo1.png

logo3.png

中文
企业动态 活动资讯 行业资讯 景区公告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4-12-05
48
新华社巴拉圭亚松森12月4日电(记者周永穗 朱雨博)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前后,全世界华人都会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欢庆这一佳节。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为中国人共享,在全国各地广泛实践,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遗产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章来源:新华社
了解详情
屏南:柿子“红”出圈之后
2024-11-01
36
10月23日,霜降节气悄然而至,秋风更添凉意。作为金秋的最后一个节气,柿子成熟是这场丰饶大剧的压轴之曲。四坪村游客赏柿 吴圣锦 摄柿子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考古学家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了柿饼和柿核,进一步印证了早在汉代,中国就有柿树的栽培。柿子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南北朝时期人们逐渐掌握了柿子的脱涩方法,柿子开始走进寻常人家,并备受宠爱。因其火红、丰厚、圆硕的外形,以及与“事”谐音,柿子被赋予了“诸事皆宜”“事事如意”“心想事成”等诸多吉祥寓意,深受大家喜爱。喜“柿”成群美如画的四坪村 吴圣锦 摄金秋时节,屏南县龙潭文创片区内,黄墙黛瓦、小桥流水、绵延廊桥之间,一树树柿子喜获丰收。柿红似火,漫染山野,照亮了乡村的秋意浓情。火红的柿子,带火了屏南乡村秋季旅游。近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福建“最美赏秋打卡地”,精心挑选九市一区共20处赏秋胜地,屏南县龙潭文创片区位列其中。一批又一批游客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奔赴这个如“柿”外桃源般的地方,寻觅秋韵之美。屏南县龙潭文创片区涵盖龙潭村、四坪村、三峰村、墘头村等四个行政村及若干自然村,这里除了柿子,还有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光。近年来,龙潭文创片区巧妙借助“柿”机,大力推动乡村休闲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串联各村特色旅游资源,集中力量连片打造,乡村游持续火爆,共吸引200多名新村民入驻。2023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旅游创收近2亿元,片区各村集体经济平均突破4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除了是乡村旅游的“金名片”,柿子对很多农户来说,更是增收致富的“黄金果”。在福安市梧溪村,柿农趁着晴好天气,加紧采摘加工柿子。门前空地、农家屋顶……一颗颗削过皮的柿子上架晾晒,为美丽的村庄披上一层“黄金甲”。经过捂霜、包装等十几道工序,这些柿饼将销往全国各地。“甜蜜”产业带来更多“甜蜜”生活。古田县利洋村的柿林里,几位游客踩着梯子,举着摘果剪或长杆网兜收获柿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站在梯子上,小心翼翼地将网兜伸向熟透的柿子,轻轻一兜,那圆润的柿子便稳稳地落在网中。有的游客初次尝试,动作略显笨拙,但那份对采摘的新奇与兴奋却溢于言表。柿子采摘季,村里精心策划推出利洋“柿”集、祈福打卡、华服体验、采摘体验、柿子文创零售等农文旅融合体验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大批村民因此受益。闽东大地,柿韵悠长,“甜蜜”产业正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了解详情
2024年国庆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
2024-10-08
38
2024年国庆节假期,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平稳有序。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节假日7天,全国国内出游7.6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9%,较2019年同期增长10.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7008.17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较2019年同期增长7.9%。群众出游意愿高涨,文旅消费热力十足。“跟着演出去旅行”有力激发消费新动能。据测算,假日期间全国营业性演出4.43万场次,同比增长14.5%;票房收入22.09亿元,同比增长25.9%;观众1169.7万人次,同比增长13.3%。商圈街区节日氛围浓郁,成为消费新亮点。假日期间,纳入监测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客流量达9686.2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每夜较2023年增长25.4%。受益于签证和通关政策优化、免签国家范围扩大、入境旅游服务便利化水平提高等因素,入境旅游持续升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国潮非遗出彩出圈。文博场馆持续火爆,多地开展延时服务,推出夜游项目。多地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推出川剧变脸、秦腔、皮影戏、古彩戏法、国风舞蹈、国风音乐等项目,吸引大批游客。全国举办非遗传承实践相关活动近3900场,逛非遗集市、看非遗演出、品非遗味道越来越成为年轻人假期新选择。旅游市场持续火热,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国庆节假期,爱国氛围叠加出游热情,参观红色主题展览、游览红色景区、探寻红色遗迹成为广大游客庆祝祖国华诞的热门方式。各地围绕庆祝农民丰收、欢度国庆等主题开展1000余项“乡村创意生活季”系列活动,带动乡村旅游订单大幅增长。各地加大保障力度,增加值守力量、采取分流措施,提升旅游高峰期管理效率和游客体验,努力让游客游得放心、安心、舒心。多地政府机关“敞开门,迎游人”,开放具备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停车场,缓解节假日就餐和停车压力,广受游客好评。文章摘自: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
了解详情

COPYRIGHT ©2024 YYX.COM.CN  屏南圣阳鸳鸯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屏南县国宝路223号白水洋旅游集团办公大楼 

游客服务热线:0593-3309388

备案号:闽ICP备11012689号-1

官方微信购票
官方微信公众号